兗州(古九州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九州之一濟寧市兗州區隋代另置州名
兗州,是《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個地理範圍,大體位於古黃河和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範圍和治所隨歷史多有變更。
基本介紹
中文名:兗州地域:濟、河惟兗州
地名,禹貢,沇水,起源,歷史沿革,漢代,三國,晉代,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十國,宋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地名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禹貢原文: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 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 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 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於 濟、漯,達於河。注釋:濟指濟水,河指黃河。沇水沇水原出河南濟源市西王屋山,東流入海。濟水沇水的河段稱謂與流域記載不一,《尚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偽孔傳》載:“泉源為沇(音Yǎn),流去為濟。”《水經注·濟水》:“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以上記載,沇水在黃河北岸濟水的發源處。《禹貢》載兗州得名於沇水,其州境在黃河以南濟水中下游。《漢書·地理志》敘沇水自發源入海,未提發源以後或下游稱濟水,則沇實指濟水全流。近世黃河北岸的濟水有時亦稱沇水。總之,從以上的這些記載分析,沇水和濟水實為一條河流,上游稱沇水,下游稱濟水,有時全流亦稱沇水或濟水,只是由於各個時期的稱謂不同而已。古兗州的地域範圍與沇水的流域有關。《尚書·禹貢》載:“濟、河惟兗州。”《爾雅·釋地》載:“濟、河間曰兗州。”《周禮·夏官·職方氏》載:“河東曰兗州。”這些古書中的濟為濟水,亦應為沇水。因此,濟水與黃河之間應為古兗州的區域範圍。《爾雅·釋地》邢昺疏:“李巡去: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謙,故曰兗。兗,信也。”《隋書·地理志中》載:“兗之為言端也,言陽精端端,故其氣纖殺也。……舊傳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遺風。今此數郡,其人尚多好儒學,性質直懷義,有古之風烈矣。”意指濟水和黃河之間,所處地理條件甚好,屬孔孟聖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禮孔孟思想影響,其德行忠厚,信義誠實,性情嚴謹,因此“封”為兗。“兗”通“沇”在許多史書上都已得到證實。而“沇”演變成“兗”,古人有這樣的說法:“沇”字的篆文立水旁寫作橫水置於“允”上,後又隸變為“六”,改為“兗”字。因此,“沇”的本義為水名,今“兗”的意義是後人附加的。封其地為“兗”,也應在春秋戰國以後。起源“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後來人們在河邊的高地上居住,繼而形成為居民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階級的對立,逐漸發展為邑或都城。“州”便成為一種行政區劃的代名詞。然而作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禹貢九州圖兗州最早出現是依地理區劃而言的。古書中有黃帝劃州分野、建置萬國之說,雖系後人用王朝觀念對原始社會疆域的附會依託,不足信以為實,但禹分中國為九州的說法則較為流行。夏禹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渡式人物,雖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失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尚書·禹貢》記載:禹根據地理概況,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大區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時並非確指,“九州”的具體稱謂也並非大禹時所為)。並分別敘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產、田賦等級、貢品名目以及水陸經路和少數民族等。作為地理區劃,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形成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著類似於區域性的形式。通過考古學諸文化的發現,並通過它們本身所反映出來的特殊性與共性表明,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經存在著區域性問題,因此,也可構想為“整體”的劃分。至於能否形成人為的區域性劃分,卻很難證明。歷史沿革古代的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根據,受地理因素的制約。夏、商、周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東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西漢兗州漢代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東漢兗州治昌邑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轄瑕丘、橐縣等)、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東漢建武十一年(35)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昌邑鎮),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治所在菏澤市巨野縣城區)、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三國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曹操領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範圍,縮小其他州併入冀州,但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菏澤市鄄城縣東)。三國兗州治廩丘晉代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陰郡、任城國、高平國(治昌邑,轄瑕丘、金鄉、巨野等)八郡國五十六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後移治鄆城(今山東菏澤市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戰亂中的兗州黎民百姓,大量南遷,到東晉元帝時便在南方設定了僑州、僑郡、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一,治所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晉明帝太寧年間(323—325)以郄鑒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東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蘇江寧北)。穆帝永和(345—356)中僑治下邳,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等郡。南北朝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台(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里)。
元嘉二十年(443)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今兗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兗州降北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台,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台之兗州則為西兗州。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499)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又移治譙城(今安徽亳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菏澤市定陶區)、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菏澤市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隋代隋初沿襲前制,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隋煬帝大業二年(606),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南兗州改為譙郡。隋初唐代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兗州。治所設在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曲阜、鄒、泗水七縣。貞觀十四年(640)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天寶元年(742)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州、海州、沂州、密州四州。五代十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設兗州泰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五代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宋代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隸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濟寧轄區)、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台十個縣。北宋金代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金代元代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分隸東平路。元代至元五年(1268)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明代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為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明代清代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晚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中華民國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北洋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1984年4月,兗州縣隸屬濟寧市。1992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2013年10月18日,兗州市撤市設區,改稱濟寧市兗州區。
相關詞條
兗州區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
兗州(古九州之一)兗州,是《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個地理範圍,大體位於古黃河和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範圍和治所隨歷史...
兗州站兗州站,原名兗州府站,位於中國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酒仙橋街道,是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的一等站,主要線路為京滬鐵路、新石鐵路 、 濟徐城際鐵路,兗梁城際...
兗州府兗州府,明清時期山東地區設定的府一級行政區,治滋陽縣。明洪武十八年,升兗州為兗州府。清沿之。民國廢。相關書籍《兗州府志》,是描述于慎行在萬曆十八年的見聞...
西兗州西兗州,曹州古稱,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 置西兗州,因當時其東有兗州,故名。初治定陶(今菏澤市定陶區西北)。不久移左城(今菏澤市定陶區西南)與濟陰郡...
兗州之戰(曹操和呂布的作戰)兗州之戰是東漢興平元年(194年)至興平二年(195年),曹操在兗州與呂布、張邈等交戰,雙方互有勝負,兗州(治廩丘,今屬山東菏澤)之地也反覆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
天主教兗州教區天主教兗州教區是天主教在中國建立的一個著名教區,1885年12月成立,由德國聖言會(SVD)開闢。...
兗(漢語漢字)兗Yǎn【名】1. 同“沇”。水名。也作“渷”。2. 地名。1.古州名,我國古代九州之一。漢武帝置十三郡刺史。轄區約當今山東省西南部,明代為兗州府。2.區...
兗州南站兗州南高鐵站也叫濟寧東站,兗州高鐵站,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境內,是魯南高鐵的中間站之一,主要承接兗州區,濟寧高新區,寧陽等縣區和濟寧新機場的客運任務,是濟寧...
兗州之戰(曹操和黃巾軍的作戰)兗州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
兗州北站兗州北站位於中國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是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的貨運一等站。是山東省第二大貨運車站,作業量僅次於濟西站,兗州鐵路樞紐是我國京滬線和新石...
王天祥(兗州區國土資源局局長、黨組書記)兗州區國土資源局局長、黨組書記。王天祥違紀通報 編輯 兗州區國土資源局違反規定從其他單位借用公務用車。兗州區紀委報經兗州區委同意,給予局長、黨組書記王天祥黨內...
兗州戰役此役,共殲國民黨軍3.7萬餘人,收復和攻克泰安、曲阜、鄒縣、兗州、濟寧等城鎮12座,有力地策應了西線兵團在豫東作戰,使魯中南、魯西解放區連成一片,進一步孤立了...
兗州牧兗州牧是兗州的最高官員,古代以九州之長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兗州牧是兗州的最高官員,古代以九州之長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劉岱(東漢末年兗州刺史)劉岱(?-192年),字公山,東萊牟平(今山東福山西北)人,漢室宗親,劉輿之子,劉繇之兄,漢末群雄之一,官至侍中、兗州刺史。...
兗州煤業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兗礦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境內外上市公司,1998年分別在香港、紐約、上海三地上市,2008年公司總資產320多億元,營業收入160多億元,淨利潤近65...
兗州刺史部建武十一年(35年)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昌邑鎮),下轄陳留、東郡、任城郡、泰山、濟北郡、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治所在巨野縣城區)、濟陽、東平八個郡國...
兗州興隆文化園2008年,千年古塔—兗州興隆塔下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國家一級文物—鎏金銀棺、佛頂骨真身舍利金瓶等重現天日。為了將文化遺產完美呈現及保存,復建“興隆寺”並打造...
孟建強(山東兗州人)1979年生,山東兗州人,天津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2000年于山東大學獲化學專業理學學士學位。2005年於北京大學獲高分子化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
馮繼福(兗州市政府副市長)馮繼福,男,漢族,1954年2月出生,山東省兗州區人,1970年5月參加工作,1978年12月 入黨,大學文化程度。...
杜金山(原山東省兗州一中校長)杜金山,中學教改的先驅,原兗州一中校長,現兗州市人大專職常委,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第四屆全國十佳中學校長,第四屆全國教育教學科研優秀教育工作者,入圍2008年中國...
兗州市東方中學濟寧市兗州區東方中學(原兗州市東方中學)創辦於1996年,現有三個校區,東校區位於原兗州老一中,占地100畝,建築面積42000平方米,南校區位於老十六中,西校區位於五里...
龍橋街道(中國山東濟寧兗州區下轄街道辦事處)龍橋街道辦事處成立於2008年6月,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兗州新城區,是兗州區政府所在地。目前,轄區總面積15.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萬餘人,下轄7個城市社區、15個行政村...
牛宜順牛宜順,是在兗州市、濟寧市乃至山東省都為多數人所熟悉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優秀的企業家,都熟悉他將一個只有資產幾萬元的鄉鎮企業發展成為擁有固定資產60億元...
兗礦集團有限公司兗礦集團唐村實業有限公司、兗礦集團療養院、兗礦金通橡膠有限公司、山東新風光電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兗礦集團大陸機械有限公司、兗州東方機電有限公司、山東兗礦物流...
濟寧元時,至元十六年(1279年),境內置濟寧路,治任城,領轄3州7縣,即:濟州、單州、兗州,任城、巨野、鄆城、肥城、金鄉、碭山、豐縣。...
褚福梅九三學社社員,九三學社曲阜市委主委,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副區長,分管科技、智慧財產權、防震減災、民政、慈善、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
興隆塔興隆塔,古稱興隆寺寶塔,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東北隅兗州博物館內,因該地原有古剎興隆寺而得名,為八角樓閣式磚塔。興隆塔始建於隋代仁壽二年(602年),初為...
濟寧新機場濟寧新機場位於濟寧兗州區漕河,是民用通用機場,國際定期航班機場、通用航空基地機場,飛行區指標近期為4D,遠期為4E。主要服務於經濟文化交流、商務、旅遊等活動,兼顧...
熱門詞條
酒鬼
電視會議
九子奪嫡
水溶液
變異係數
take
紅旗L7
破壞之王
鮮鮮
好色
淞滬會戰
陸小芬
比特精靈
大都會客運
英雄豪傑
童玩節
李美淑
太陽系
Mustang
ACGN
編髮
WAMP
寬朴
白砂糖戰士
Big Data
鉤針
福山遼子
該隱